【技术原理】发射器与接收器

2025-04-18 16:03:37 manager 1

1



激光发射器:系统的“心脏”

激光发射器是激光雷达的“心脏”,负责产生高能量、高方向性的激光脉冲,其性能直接决定雷达的测距能力和环境适应性。

激光器: 




类型:

    - VCSEL(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):成本低、易集成,适合短距离场景(如扫地机器人)。  

    - EEL(边发射激光器):功率高、探测距离远(如车载激光雷达)。  

苏州索亚机器人

波长选择: 

    -  905nm:该波长的激光器制造工艺相对成熟,材料成本也相对较低,且可直接搭配硅基光电探测器(如APD、SPAD),硅基探测器成本低、集成度高,在消费级和一些对成本敏感的应用领域具有优势。受限于人眼安全功率,有效探测距离为几十米至100米,然而该波长的激光脉冲宽度可以做得很窄,能够实现较高的距离分辨率,适合近距离高精度探测。适用于消费电子(扫地机器人、智能家居)、低速自动驾驶(园区物流车)、近距离工业扫描等。  

    - 1550nm:该波长的激光属于近红外波段,激光不易穿透人眼角膜,安全阈值较高,即使高功率下也不会损伤视网膜,且该波长的激光在大气中衰减较小,整体探测距离较远。不过,该波长的激光通常需要使用铟镓砷(InGaAs)等更昂贵的探测器,因为硅基探测器在 1550nm 波长处的响应度较低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成本,适用于车载激光雷达、地形测绘等。 

发射光学元件:




准直透镜:将激光器(如 EEL/VCSEL)发出的发散光束转换为平行光,减少能量扩散,提升远距离传输时的光束质量(类似手电筒聚焦)。  

衍射元件(DOE):分束或扩束,提升扫描效率。分束,将单束激光分裂为规则排列的多光束(如 128 通道阵列),用于固态激光雷达的非扫描式面阵投射;扩束,调整光束截面能量分布,或扩展光束覆盖角度,匹配 FOV(视场角)需求。  

发射光学镜头:整合准直透镜、DOE 等元件,形成完整发射光路,实现光束的最终整形。

2



激光接收器:系统的“眼睛”

接收器是激光雷达的“眼睛”,负责捕捉反射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,其灵敏度决定系统的探测精度。

接收光学元件:




接收光学镜头:收集目标反射的回光,将散射的微弱信号(功率低至纳瓦级)汇聚到探测器光敏面上,提升接收效率。

滤光片:仅允许目标波长(如 905nm±10nm 或 1550nm±20nm)的光通过,阻挡阳光、灯光等环境光干扰。  

偏振片:发射端控制激光的偏振态(如线偏振),接收端仅允许同偏振态的光通过,抑制非目标反射光。

光电探测器:




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。

APD(雪崩光电二极管):利用“雪崩效应”放大信号,适合 905nm 波长(硅基材料敏感)。  

SPAD(单光子雪崩二极管):可检测单个光子,灵敏度极高。  

SiPM(硅光电倍增管):多SPAD并联,兼顾灵敏度与分辨率。  

苏州索亚机器人

信号处理电路:




TIA(跨阻放大器):将pA级电流信号放大为电压信号。

ADC(模数转换器):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,供后续算法处理。

苏州索亚机器人

3



发射器与接收器的协同

激光雷达的效能依赖发射器与接收器的精密配合:

1. 时空同步:  

   - 通过硬件触发或PTP协议,确保激光发射与信号接收严格同步。  

2. 信号匹配:  

   - 发射器的脉冲宽度与接收器的响应时间匹配,避免信号失真。  

3. 环境适应:  

   - 雨雾天气中,1550nm激光穿透性更强,配合SPAD提升信噪比。  

激光发射器与接收器如同“心脏”与“眼睛”,共同赋予激光雷达感知世界的能力。随着技术进步,它们正朝着更智能、更经济的方向演进,未来将在自动驾驶、智慧城市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!

下期讲讲与激光发射器、接收器协同工作的扫描模块。


本文内容基于现阶段技术整理,如有不足或更新之处,欢迎指正!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!


苏州索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76064号
地址: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东路科技广场12楼1203室 邮编:215300

苏ICP备17076064号-1

技术支持:米拓建站 8.0 ©2008-2025

企业联系方式

企业联系方式